我们一直处于鄙视链中,并被它影响着。
这个想法来自19年3月6号的心理课。
先插句嘴,鄙视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鄙视链,是当今社会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不管是体现个性,找寻归属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视,即便是再凶猛的鄙视,都不能赢得个性与安全感。在鄙视的怪圈中,每一个人,都在链条的最末端。
心理课学了一个叫做“职业性格”的职业选择判断依据,四个性质,每种性格都有两个极端,如保守和创新,主动和被动。可能是有意的可能是无意的,心理老师提到了老师这个职业。她说到了老师这个职业,这个职业有人说是保守型,有人说是创新型。她自己觉得,老师这个工作是富有挑战性且需要不算创新的,所以她把自己的职业归为创新型。看一下教室屏幕上的说明,创新型被对应了主持人,作家一类高级职业;而保守型则被对应了会计等平庸的职业。我们生来就被教导要做勇于创新的人,保守这个词一般都别贴在了中国近代屈辱史上。显然保守相较创新,保守在鄙视链中处于下端。老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保守与创新并存的,甚至我们没法说到底哪一个在工作效果上起着更大的作用。显然,我们的老师被鄙视链左右了。
当下还有很多被鄙视链所左右的例子,但是鄙视链的顺序真的合乎情理吗?可能并不是。Stephen Wolfram,被认为是地球上活着的最聪明的人之一。他最耀眼的成就是计算工具WolframAlpha。WolframAlpha高于维基百科,秒杀Google Squared。WolframAlpha能够理解你的自然语言背后的真正问题,堪称世界上最灵敏的计算知识搜索引擎。这怎么看,都是出于鄙视链最顶端的男人啊。但是在十年里,他敲击了1亿次键盘,移动了100多英里的鼠标,作了上万页的笔记,产生的研究结果占了10G硬盘空间,编制了近一百万行的Mathematica指令,进行了一千万亿次的电脑运算。这些“重复”不是应该排在鄙视链的末端吗?为什么鄙视链末端的行动造就了鄙视链顶端的男人,显然人们严重的鄙视链是矛盾的,是不合理的。
究竟是什么才能早就一个成功的人呢?首先,它必然不是心理课上的对号入座。反之,成功之道,是融合。如果你不想被鄙视链左右,那么就正确地审视自己,告诉自己鄙视链不过是人寻求优越感的方式,这种优越感会取代真正的成功带来的优越感。我们要做的,是做一个全面的人,把鄙视链包在里面,而不是成为它的一部分,不论是哪一部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