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一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鉴赏》

毫不夸张,这是我在《外国小说鉴赏》中最喜欢的,同时也是学到最多的。这其中,有太多可以说的——巧妙的叙事手法,含而不露,喷薄欲出而克制内敛的情绪,干练成熟的文风,还有迷人而给人力量的主题。
小说只有区区一千五百字,但写了主人公两年由甜到苦、由合到散的生活,结尾的戛然而止,摇曳生姿,余味无穷。
这是一篇富有怀旧气息的微型小说,基调是悲伤的,浮在表面的字和沉在深处的情,仅由半张记录主人公一生中两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的纸条存着。小说主体情节是那半张纸上的字引起的回忆。忘却和怀念构成了对比;主人公将这段爱情认定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这幸福之大和纸条之小又构成了对比。
小说注重心理、细节的刻画。半张纸让他重温诸多的人生欢乐,给予了他精神慰藉,他吻着淡黄色的小纸等细节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对半张纸的珍爱。作者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吸引着读者。
这样丰富的内容,作家是通过一个极为普通却极为典型的细节来表现的--电话旁边随手记录电话号码的半张纸。作家只写了有关人物的身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提,对文字的使用到了无可再少的极致,但却给了读者丰富的内容,又留给读者开阔的想象空间。比如写到那个盛极而衰的朋友,作家只写了一句"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博尔赫斯在谈到亨利·詹姆斯和吉卜林的短篇小说时说,"你能够得到的深度跟长篇小说是一样的"。
——标准解读
说真的,我希望再多夸一夸,不过这些欣赏的地方,自己看的和领悟到的永远比别人说的更为真切,所以开始我们的小解读吧:
半张纸,写满了这一生的大半啊。设想一下,如果写成长篇小说,会怎么落笔呢?可能是男主人公在银行辛苦的干着工作,在人生感到迷茫之际,偶然在鲜花店邂逅了女主,他瞬间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那该是怎样的热恋啊,就像你我能够猜想到的,他们最后修成正果,结婚了,在一方小小的公寓,处理他们的琐屑,一个惹麻烦的朋友让生活平添几分变故,一次剧院的约会让他们认真思考了未来的种种,岳母的到来又让这里多了很多乡下和城市之间的观念冲突..直到妻儿的难产,一口棺材,运走了男主人公所有的爱意,然后又该过了多久,才能让他从中走出来,又要经历什么,才能让他笑着挥手告别这里,让他小心翼翼地折好那半张纸,抬着头,走出门外。
文章是有很多的回忆性质的心理描写,但是明显可见,这些描写几乎不动声色,像个机器翻译程序中的代码一一复原原先的场景。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全文根本没有提及男主人公伤心过,一个词,一个字,一个暗示都没有,除了这一句“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但是,足够了,这需要这一句话,便能让人真正感受到这悲伤了,我见过很多悲剧结尾的小说,大抵是在主人公歇斯里地的感情喷薄中,让人感同身受当初的震撼,还有残酷的侧面描写,不断的回忆,以及迂回的写作,时不时的反映,这确实是常见而有效的感情冲击。
然而现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伤心时候,确实会有过这种天崩地裂的感受,事后回忆,至少在我看来,人的情感,心里路程,和《半张纸》的男主更为贴切,毕竟那些真正的伤口,我们不愿意多次提及,而即便是提及,这感情也是海面上十分之九沉默在水下的冰山,是在地下默默汹涌咆哮的岩浆,能看出来的,不多。
我觉得这才是情感上的真实。人在大的波动后,灵魂是被塑造过的,被这些苦痛狠狠削去了一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谈到李清照,我会想到那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绪萦绕的女子,在她众多诗篇中,我钟爱这一句“欲语泪先流”是的,若悲伤,不会说出什么,在悲伤触及神经的那一刻,泪腺就会抢在话语之前,哽咽必定发生于爆发之前,而随即来不及表达,等到这潮水褪去,哑口无言,甚至还会暗笑自己过去多久居然还执着,泪水发现擦不下去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悼亡诗有着太多,这其中的感受,大部分未曾经历的人只能想象,不过看过那么多的类似的题材,每每读到还能为之心头一颤。这些的共性也提到过了,用最少的字,最简单的词,写最复杂的情感。
能做到此等思念,便很令人感动了,能像《半张纸》的主人公那样笑着离开,不代表男主人公遗忘了他的爱妻,或者说他走出来,不是的,他其实没走出来,“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像是,看见了吗,像是一个快乐的人,这种痛苦走不出来的,他之所以敢笑着离开,是他憋住了泪水,是
“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伤痛之所为伤痛,是因为那曾经是美好的残骸,是撕碎了的美梦,是曾经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守护的最爱。拥抱着,痛着,是因为不舍得放开,也是因为一旦爱上再也放不开。无论对于生者,还是逝者,这些过往都不存在,未来的幻想也不存在了,半张纸上的幸福,不可能回来了,但是,即便是一无所有的他,即便是遍体鳞伤的他,也会抱着比任何人都要坚强的心态,微笑着,怀着希望地,在痛苦的世界另一端踽踽独行,和时间必败的赛跑中尽可能地寻找意义,体验这一场从应有尽有到一无所有的大梦。
毕竟这才是生命的魅力啊。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