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一:终曲》2017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展映,两年后在中国上映。因为对教授的个人崇拜,我本来打算期末考完去自己看这部电影(拉人陪我看纪录片也不太合适),可惜有排片的影院最近的也在20公里开外(毕竟是纪录片嘛),就放弃了这个计划。想到这是一部17年的电影,我随便在网上搜了搜,果然有野生字幕组发布的资源。最终,我在15英寸的屏幕上看了这部电影。

从影片本身的质量来说,这不算是一部优质的电影。导演史蒂芬·野村·斯奇博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电影自身的镜头有很多晃动,连里面的资料影像都比不上。剪辑也很让人摸不到头脑。可以看出来,片子想要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但是把问的部分剪掉,只留下答的部分,让片子看起来像是教授的自述。然而一些片段竟然能隐隐约约听到一些问话的声音,到了后半段甚至还出现了诸如“这怎么可能呢?”这种没有上句的下句。种种随意的处理,让这部电影变得很乱、很杂,看的时候会有疲劳感。
影片的结构也挺让人存疑的,开头竟然有两个片段,一个比较短,接下来的就很长。最后,竟然在快13分钟的时候开头才结束。到了快结尾的时候又选取了一段开头较长的那个片段的内容,这种强行呼应看得我有点想笑,估计初中生都会唾弃这种手法。中间的内容也给人一种东拼西凑的感觉,好像影片的名字并不能给影片内容带来任何的约束作用,影片直接放飞自我,想起来啥说啥,说影片是前后导着进度放的我都信。
《坂本龙一:终曲》豆瓣8.8分,看到影评的内容大多是赞扬教授的个人魅力,我长吁一口气,没多少人说这部电影是拍得好。

教授偶然得到一架在日本大海啸中被水浸泡过的钢琴,琴键按下去已经不能回弹,音也走得不像样子。如果它是人,那么它已经“死了”。教授坐在琴凳上,弹着这架钢琴的终曲。
教授自从被确诊癌症,便开始思考“死亡”。这是他从未想过的。新专辑的设想被搁置,一年不能正常工作,唾液只有正常人的70%……他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教授开始回想,自己家门外的911事件,日本海啸……一系列的问题积攒着,就有了更多问题。最后,到了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紧接着,是回忆,回忆上个世纪对此不求甚解的他。
上个世纪70年代,年轻的坂本龙一在先锋乐队YMO四处去演出。当时有人问他对科技的高速发展持什么态度,他答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标答:发展是好,太快的话也不是特别好吧。当时教授沉迷音乐,疯狂工作,对这类问题不会专门思考。80年代拍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大岛渚请他来演男主角,他提的条件是“要让他给电影配乐他才来演”,之后便有了《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80年代末教授来到中国,饰演《末代皇帝》中的松粕一角,顺便作了一首“伪满洲国成立晚宴”的配乐。一听,哎呦还不错哦。最后,教授一个星期给《末代皇帝》写了45首配乐,包括最出名的《Where Is Armo?》。

2015年,亚利桑德罗找到坂本龙一请他为《荒野猎人》配乐,坂本龙一还是欣然接受了。工作还是能给他带来快感,但他不再是一味地工作了,思绪蔓延在他的生活中,影响着他的作品。
休养过后,他决定制作新专辑《async》。这张专辑以管风琴为主要乐器,为的是营造出一种“圣歌”的气氛。教授对生命多了一丝敬畏,对安静的力量多了一份追求。教授通常是在钢琴前构思曲子,他渐渐发现,钢琴的声音特性是间断的。教授想要更绵延的声音,那种能给人无休止感的音乐。

教授想到了非常规形式乐器的声音,或者说是,更自然的声音。“死去”的钢琴,先是由人工制成钢琴,再返回自然;用提琴弓去拉嚓,就会得到更原始的、不加雕琢的声音;再到前往南极、非洲,录制真正的自然的声音……自然的声音,就是绵延不绝的声音。

曲子出来了,连教授本人都觉得很哀伤。关注的问题多了,想要在作品中表达,渐渐地,曲子就哀伤了。教授觉得,这就是他想在“圣歌”中听到的效果。
度过了这样波澜壮阔的一生,教授回归平静。一场大病似乎让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他会去首相公邸和民众一起抗议福岛核电站重启,会去日本大海啸灾民庇护所演奏钢琴。在不能确定尚存之日的情况下,教授的人生节奏变慢了,也许是对疾病的妥协,也许是对顿悟的践行。

这样一部质量欠佳的电影,不知道是片方营销教授,还是教授自己营销教授。如果当成vlog看,其实还是蛮震撼心灵的。

查看专辑《async》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