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慈欣笔下的 “大众”
这个消息把狂热推向新的高潮,焰火再次布满了夜空,但也引起了一片不屑和嘲笑。“就为一个小小的探测器出动两千多艘战舰?”“这是用两千把宰牛刀杀一只鸡!”“就是,两千门大炮打一只蚊子!这算什么嘛!”“各位各位,应该理解舰队国际,要知道,这可能是他们与三体世界唯一的一次作战机会了。“是啊,要是这也算作战的话。”“也好,就当做人类文明的一次示威阅兵吧,这样一支超级舰队是什么劲头,吓不死它们!把它们的尿都吓出来,如果它们有尿的话。”
这是末日战役之前,大众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反映。一致的轻敌口吻。这里“大炮”“蚊子”“宰牛刀”“杀鸡”的词语使用非常简单而富有力量。科技的结晶被简单说成“大炮”,而一度支配了人类几个世纪的三体文明不过“蚊子”而已。有力刻画了大众无知盲目的特点。大众这一形象在前文反复出现,多次“易容”。时而团结,时而松散。因此大众的选择常常犹豫不定,贻误良机,变得有源可据。
整个广场上白花花一片,那些白色的颗粒蠕动着,像是一锅煮着的大米粥。“那都是人吗?”罗辑疑惑地问。“裸体的人,这是超级性派对,现在人数已经超过十万,还在增加”
人群便向他移动过来,在距他两三米处,前排的人极力阻挡住后面人群的推进,然后跪了下来,后面的人也相继跪下,发光的人群像从沙滩上退去的海浪般低了下去。 “主啊,救救我们吧!”罗辑听到一个人说,他的话引起了一阵嗡嗡的共鸣。“我们的神,拯救世界吧!”“伟大的代言人,主持宇宙的正义吧!”“正义天使,救救人类吧!”
这是一个失望和希望来得一样快的时代,在焦虑地等待了一年半后,公众对面壁者罗辑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这个会议上一次引起世界关注是在2066年,那次年会上冥王星被取消行星的资格——有许多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认为,187J3X1恒星的爆炸只是一次偶然事件。罗辑作为一名天文学者,很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就发现了该恒星爆发的某些迹象。尽管这种说法有很多漏洞,但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加速了罗辑地位的衰落。他在公众眼中的形象由一个救世主渐渐变成普通人,然后变成大骗子。目前,罗辑还拥有联合国授予的面壁者身份,面壁法案也仍然有效,但他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了。
短短几行字,一年半的时间便飞逝而去。这在篇幅上就极具力量。大众一拥而上,态度又急转直下。曾经的“救世主”成了“大骗子”。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谁摧毁他们的幻觉,谁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大众这种脸谱化的极端描写,反而增强了真实性。纯粹的恶,纯粹的愚昧无知,在这些行动中反映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刘慈欣想要向我们传达的重要思想,即在大多数危机面前,少数服从多数,而多数往往无知且暴虐。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众形象
1.为了艺术风格服务: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为了体现整体格局的宏大性,不让大镜头突然变成小镜头,很少有去细致刻画个体的情感,一笔一划勾勒人与人复杂而微妙的情结与社会情感,更多采取白描与脸谱化的扁形人物塑造手法,大笔如椽,粗暴地将大众描写成一幅面目可憎的模样。这并非刘慈欣的漠视,冷落,不信任,相反,越是黑暗的描写,越能带给人强烈的担忧感。在这些简朴的文字中,一个庞大的背景被巧妙地投射出来。正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有意留下的空白,留给读者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
也正是在这样极端的社会背景下,孤注一掷,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与大众的层层矛盾被不断激化,迅速升温,瞬间达到情节的高潮。反复无常的态度,更加便于作者进行剧情展开发挥,因为大众做什么都不合理,所以大众做什么也都合理了。体现在情节上便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由于对大众的刻画很多,所以在阅读时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加入大众视角,经历这人类坎坷艰难的命运发展历程。直到笔锋一转,人类溃败,也会不由得随大众情绪一起波动、深深震撼。哀叹命途多舛的同时,也哀叹人心不古。这单一的盲目形象,显得格外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2.为了人文关怀服务:
大众的尔虞我诈,自相残杀到底不仅仅是存亡危机的产物。它是早就存在的人类的发展的桎梏,久久不得根治的顽疾。刘慈欣在书中没有过多拘泥于人与人复杂多变,善恶并存的刻画,不代表他认为大众注定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表达对社会彻底丧失心性,这绝不会是他的用意所在。相反,正是出于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与发自肺腑的忧思,才造就他笔下的大众形象。
他想传递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或者一句冰冷的批判,更多的是追求理智,追求独立思考,追求从人类种族的角度看待我们世界。并且科幻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深刻的对社会的反思与独到的见解,没有对历史以及文明发展规律的总结,想要构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现实的科幻世界又不至于丧失掉人情的世界,完全是天方夜谭。麻木无知的大众形象,可以从很多已经发生历史上找到熟悉的影子。
3.得益于科幻小说独特体裁:
江晓原说:可以这么说。我们为什么要重视科幻作品,就是因为通过科幻想象出来的场景,能让我们思考日常生活中不思考的事情。平时,我们所拷问人性的东西,都是已经发生的,而受到现有社会结构等的制约,我们的拷问力度有限。和科幻作品相比,现实中对人性的拷问通常只是“盘问”而已,而科幻中对人性的拷问,才有可能达到“严刑逼供”的力度。 刘慈欣:科幻可以用各种世界设定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环境,把人性置于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思想实验,就可以从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所不具备的视角来看人性。【3】
感觉中国文学专注于描写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现代文学则更关注个人内心的体验,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有所欠缺;在时间上,主流文学关注于现实和历史,很少将视角投向未来;由于主流文学本身的题材特点,它表现的空间范围也有所限制,一般局限于地球表面的人类社会,很难把视角投向更广阔更遥远的地方。科幻文学弥补了以上这些缺憾。同时,科幻文学是思想实验,可以表现人类可能面临或正在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危机,这其中有些是主流文学无法表现的,比如在《三体》中,当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面临灭顶之灾时的状况。【4】——刘慈欣
中国的社会科学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很多名家大作都少不了人文关怀。人性的批判,道德伦理的讨论其实不在少数。但是科幻小说却不同于传统文学,正如上述所说,科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人们不仅仅再局限于已经发生的确定的历史或者是固有价值观念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进行讨论,而是大胆地开设新的环境,构思一个新的背景,去进行一场思想实验。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遇见像小说中描写的文明入侵,一人独裁的局面。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碍于文体的局限,不可能强行将如此道德沦丧,甚至毫无人性的帽子扣在所写的大众上,而科幻可以。科幻可以在焕然一新的世界中天马行空,用全新的尺度和标杆重新给万物定义。它跳出了固有的价值观念的牢笼,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的点点滴滴。从被人们遗忘的历史沟壑之中,发掘出闪闪发光的宝藏。找回那些被人遗忘的余音,并且再次震颤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酣畅淋漓之后,对历史与未来可有更多思考。同时,刘慈欣也借助科幻的强大力量,完成了一次人性的伟大探索,向世界发出了自己对于人类质疑和担忧的声音。
三.对于大众人性无情的批判,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影响呢?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和平年代,人们沉迷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大众化消费的市场驱动之下,适应人们口味的快节奏精神消费越来越受到欢迎。虽然明白书中所提到的存亡危机很难在现实中出现,但是书中娱乐至死的风气却渐渐席卷整个世界。人们不再愿意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的思考,失去了对爱情,宇宙,文化,存在这些问题的探索精神,沉迷在自己的伊甸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荡然无存。人类极有可能已经沦为那个荒唐愚昧可怕可恨的大众。在这一点上,值得深刻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并且意识到真正的危机随时可能降临。
四.小结
好的科幻小说,能让人在下夜班的路上突然停下几乎秒钟,做一件以前很少做的事:仰望星空。——刘慈欣【
刘慈欣得益于科幻体裁的独特优势,通过脸谱式的角色表现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反复无常,麻木无知愚钝的大众形象。不仅为小说的情节发展铺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完成了自我对于人性的探索。站在新的高度,警醒人们,告诫人们。这里面,既有着对文明历史深刻的见解,也有着对人类的期望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他老辣的批判,实际上是在呼吁我们:人生不应当仅仅拘泥于眼前的苟且,还有从未涉足的浩瀚宇宙。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