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乘着暑期档的热浪,《哪吒之魔童降世》用焕然一新的形象走进了观众的视线。带着黑眼圈,有着沙哑的嗓音,行为乖张,“史上最丑哪吒”却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奇迹:7月26日上映至今,票房突破48亿,口碑票房双丰收,被赞为“国漫之光”。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心灵港湾,我是今日主播高二二班侯心玥,我是今日主播,高二四班刘晓睿。本期主题是“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

三年的心血,一千多个日夜的精心打磨,《哪吒》背后的制作团队创造出这部经典。这部影片中的众多打斗镜头,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在不到一秒钟的镜头里,导演杨宇会一帧一帧地反复修改调整;为了呈现最完美的效果,在制作之初,全片共制作出了5000多个镜头,是普通动画电影的3倍;而在精挑细选后,导演只留下了2000多个,其中的特效镜头就有1318个……在剧本、人物设计、场景设计等多个方面,导演杨宇几乎全包全揽。因为预算有限,从未学过表演的他还担任了主要人物的动作指导。

世界在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正是三年的默默耕耘和不骄不躁的匠心精神造就了《哪吒》的成就,为中国动画市场增添了里程碑似的一笔。

结合着当代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哪吒不再是“为了小孩子看的卡通,而是定位青年群体成人化的新形象”。导演杨宇为此设计了100多个或可爱或搞怪的哪吒形象,只为找出那个最适合的一个;而他到头来却选择了最丑的那一个,也恰恰是为了表现出他心中那个“不认命、勇于挣破命运束缚”的哪吒。而这部影片本身也是一个对成见的突破,完全摈弃了1997版哪吒的经典形象,通过创新为这一经典艺术形象注入时代的生命力,赋予了哪吒这一形象以崭新的内涵,也让这一形象变得更加真实可触;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同时,加入流行元素,让其所展现的文化更易接受。

导演说:“我们要 ‘打破成见,扭转命运’,打破观众对中国动画的成见。”

是的,打破成见,扭转命运。《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在技术、特效制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更在剧情方面,将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得有趣又新奇。

万籁鸣导演曾说过,“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我们发现,这对欧美、日本动画同样适用。迪士尼或宫崎骏,都是在一种文化中扎根、成长的。可以说,本土故事的改编再创作是文化输出的必经之路。我们甚至还比欧美、日本动画具有更大的优势:要说本土故事素材库,大中华实在取之不竭。但市场竞争之下,艺术终究也要易米三升,这没什么错。我们可惜的,是当别人在商业和艺术中找到平衡、保持性格的时候,我们的影片制作人却往往只选了其中一个。

此前的中国影片,烂片充斥,一众演技潦草、轧戏成习、滥用替身的流量明星们,却混得如鱼得水,赚得盆满钵盈,还有多少传统演员甘心和从前一样,为角色去耐心体验生活,用心塑造人物,而不是同流合污,加入圈钱大军?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无问西东》《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等优秀影片凭借着观众们有口皆碑的称誉,发力逆势而上。正引领这中国电影走向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投资成本只有约6000万的动画电影,上映前一个月还是默默无闻、数年的制作并不被任何人关注和看好、“丑娃”版预告片被大多数人当笑话,以为又是类似同期的《猪八戒传奇》之类的“粗制劣造国产动画”的一员。

然而,等到影片获得一片好评反馈后,口碑迅速发酵,票房甚至达到了将近五十亿元,是此前众多票房口碑双爆的影片,包括《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所不能及。

这部电影的成功,证明了在中国这个市场规模如此之大的华夏大地上,如果你怀揣着一颗“匠心”,拧着一股劲,并成功做出优秀的高质量作品的话,包容与称赞,是大众不会吝啬给予的;同样的,某些流量明星买水军,刷流量,其粉丝用“南京条约”这等国耻表白,这样丧心病狂,作茧自缚的行为,嘲讽与调侃,更是大众不会吝啬给予的。

三年生哪吒,三年磨《哪吒》,三年塑匠心,成匠人。匠心成就了精致;匠心,无关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有在经年累月的磨砺和锻炼中逐渐打磨,才能修成正果。走的快的人,不一定走的远;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不惧成见,心有理想,方得始终。

冲破命运束缚的枷锁,推翻成见的大山,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分类: 日常

嵩山碧水

见识尚浅,涉猎尚少,求知若渴

1 条评论

魏祎 · 2019年9月16日 下午7:08

要写心灵港湾的人不愁了!!!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