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始于偷袭珍珠港,终于广岛原子弹,而中间的转折点,名为中途岛之战。
中途岛之战的意义有很多,譬如这是太平洋战场上关键的转折点,也是海洋超视距作战的里程碑之战,同样也为世界海战史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新式作战方法。
那么,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海空大战中,为何最终日本联合舰队会败得如此惨烈?美国特混舰队和其他的美国作战部队又是如何在这场战役中力挽狂澜的呢?

一、作战计划的制定
随着偷袭珍珠港行动大获成功以及后续的耀武扬威,日本在太平洋的海面上已经是独霸一时,美国及英国在各大战区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菲律宾、马来、马里亚纳、马绍尔等地区相继沦陷,英国皇家海军也遭遇重创,盟军在战局上已处于绝对被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大本营对全局的乐观情绪蔓延上下。
1942年3月7日,大本营公布报告《世界形势判断》,报告中大致指出六点:
(1)战争会导致美国政局不稳
(2)英美已失去重要军事据点
(3)英美之间互相无法有效援助
(4)附属国关系断裂将对英美产生巨大影响
(5)英美国内民众士气低迷
(6)英美苏三国不会结盟,且民众不会顺服领导
从这样的观点中,可以窥探出日本的自信。结合当时的战局,也难怪日本当局会作出这样的判断。

然而,战局依然千变万化。
随着东京大轰炸和珊瑚岛海战的进行,整个局势有所变化:
1.轰炸东京行动表现出美军依然拥有强大的舰队实力和空中打击能力
2.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美军飞机可以威胁到天皇的安全!
3.珊瑚岛海战的胶着战况进一步验证出日本并没有建立起绝对制海权,并且证明了航母作战已经成为未来海战的重中之重。
这样一来,日本急需调整战局。
山本五十六认为,只有彻底歼灭美军主力舰队,才会让帝国海军掌握长期主动。

然而多数军令高层认定,美实力真正恢复是要到1943年左右,珊瑚海海战中日军凭借高作战素养和实力优势取胜也似乎印证了这样的构想。但这明显是日本高层对美国工业以及综合实力的再一次错误预判。
就这一错误判断,日本高层大致确定两大进攻重点:进攻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以及中途岛。
如果重点放在阿留申,那么可以达成切断美苏联系并在北太平洋地区建立优势的目的,但这一构想的战略作用不大,主要在于时值美苏联系不多,且北太平洋并非战略要地。
而中途岛不然,其地理优势——距横滨和旧金山距离相等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因此日本高层决定在此进行大规模的决战。

然而直到出发前的5月5日,日本高层具体的作战目的仍然不明确:
陆海两军和联合舰队对作战任务的描述为:“攻占中途岛,防止敌军从夏威夷方面对我国本土发动以海军舰队为主力的袭击。在发动攻击时,要注重歼灭可能出现的敌军舰队。”
这样就使得“攻占目标还是歼灭部队”成为了一个问题。
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坚持要歼灭美军舰队,然而最终没能让这一想法落实到临场指挥层。
这样的目的模糊,不仅反映了日军高层在战略上的模糊,也直接促使联合舰队指挥南云忠一在战役中做出了切换攻击目标,更换攻击武器的“糊涂”决定。
事实看来,南云忠一的错误决定并不全应由他负责。

二、舰队指挥权力的归属
南云忠一中将是本次作战的总指挥。南云担任指挥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的资历老且作战经验丰富,但实际上南云忠一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表现反映出他的能力实在只能是中规中矩。
在偷袭珍珠港行动中就可以反映一些南云忠一对于航空作战的理解错误:
(1)战前,他就曾认定这一偷袭方案实在冒险:横跨3400英里的攻击实在胜算不大
(2)在前两拨袭击取得惊人战果的时候,他由于害怕遭到美军的反击而选择撤销第三次攻击波,从而错失了彻底打击太平洋美军舰队的机会。
对于战术上的理解偏差实际上源于南云忠一的出身-----水雷科。
日本海军对于指挥权的归属问题更倾向于在校成绩与资历一并突出的军官,南云忠一便是如此——他在军校内成绩突出。后来任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的航空战专家小泽治三郎,是和南云同一年(1909)毕业,然而无论是毕业的先后(小泽为12月,南云为1月)还是毕业成绩,均无法媲美南云忠一。这也是为何在1942年的6月,南云忠一已是中将和战役总指挥,而小泽这样可以胜任现代海空作战的指挥人才却无法坐镇一线。
和小泽境遇大抵一致的还有山口多闻。
山口多闻是日军序列中最精通航空战的军官之一,不仅训练十分魔鬼,且指挥风格迅猛无比往往出奇制胜,这也是日本航空兵能在中途岛之战前长期制霸太平洋上空的原因之一;后来的战事也告诉我们,在山口多闻的果断决绝之下,日军曾短暂在中途岛扳回颓势,可见山口多闻的确是位航空战猛将。

然而山口多闻毕业时间为1912年,这样一来南云忠一就是山口多闻的学长,根据日本长期以来的规矩,山口也就无法成为战役的总指挥。
日本长期以来只看学生时代资历的军官选拔制度最终间接埋葬了整个战争。
至于后来山口多闻屡屡在南云中将犯下致命错误时给予正确意见却不被采纳的情况,就是在印证我们所得出的结论了。

三、战前情报博弈
珍珠港惨败后,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加强了在情报工作上的攻势。鉴于珍珠港之前美军情报部门各个位置的重大失误导致全局受损,尼米兹重新搭建了情报部门的班子,重点去破译日军的情报,获知对方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jpg-reasonsong)
于是,尼米兹得以很早的获悉山本的大作战计划;也正是依靠情报部门,“AF”这一词汇从情报室递交到了作战会议上——获悉“AF”是哪里就是破解日军作战目标的关键。美军情报参谋约瑟夫·罗奇福特命人从中途岛发出了“蒸馏设备损坏,缺乏淡水资源”的假情报,结果日军果然没多久就有报告,上面写着“AF缺少饮用水”。这样一来,AF就被确定为中途岛,这一关键信息使得美军在部署上有的放矢,为后来的战斗提供了基础。
这样的情报实力的差距还反映在第一线指挥上。
南云忠一的航空舰队自6月2日(大战爆发前两天)起就长期困于浓雾之中,无法对美军进行有效的侦查,而草鹿龙之介参谋长战前请求的司令部及时提供情报信息也没能如愿,南云忠一和山本五十六在战前还坚信着对方航母部队仍停泊在珍珠港。在整个中途岛海战期间,南云忠一和他的庞大舰队一直处在一种混沌、不明朗的迷雾之中,他们就像手中握有利器的盲人,希望随手挥出的攻击波就可以重创这个他看不见的敌人,而这种打一步看一步的战术是兵家之大忌。
与之相对的,是斯普鲁恩斯在战前对日军来袭规模的准确预估,还有中途岛陆基作战部队和斯普鲁恩斯率领的美国特混舰队在作战中的积极配合,这些都成为了中途岛之战美军取胜的关键。
而对于美军的错误预估成为了南云忠一的致命伤,这也为他接下来战斗中的致命指挥埋下了伏笔。
.jpg-reasonsong)
四、战斗中的偶然
1942年6月4日上午10:24分,一大波美军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突然出现在日本航空机动舰队上空,舰船上的日军官兵全都吃惊地望着这一庞大的攻击波.......二十分钟后,这些官兵所属的“庞大”帝国耗费近十年打造的海上巨兽们纷纷沉没。
.jpg-reasonsong)
没错,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联合舰队中的主力航母“赤城”、“加贺”、“苍龙”相继遭遇毁灭式的打击,爆炸在它们甲板上的不只是俯冲轰炸机的炸弹,还有不计其数的堆放在甲板上的鱼雷、炸弹,这些都直接让三艘“海上霸主”顷刻化为“燃烧的棺木”。

殊不知,这一直接决定了中途岛海战胜负的伟大奇袭,是由无数偶然拼凑而成的:
其一,日方先行侦察机报告未发现美军舰队中有航母部队后,南云忠一下令将舰载机武器由鱼雷更换为针对陆地的高爆弹,继续进攻陆基部队。
就在二十分钟后,侦查机又突然发现美军航母。这时候,理应对敌军舰队进行打击,然而南云忠一没有听从山口多闻的建议,立即发动一波突袭进攻,而是在草鹿参谋长的建议下回收第一波攻击机过后,再一次换高爆弹为鱼雷,组织一波联合进攻,对美军航母发起进攻,这样一来就贻误了战机;
其二、美军俯冲轰炸机们起飞后始终未能发现日军航母部队,就在燃油即将不足的节点上,麦克拉斯基率领的约克城飞行中队恰好发现了执行反潜任务即将回归队列的日军驱逐舰“岚”号!于是乎,“岚”号成为了俯冲轰炸机中队的“引路人”;
其三、在这次攻击波开始的时候,航母甲板上已经堆放了大量的炸弹和鱼雷,整个航空母舰如同一个火药库;
.jpg)
种种偶然促成了这次伟大的突袭,也彻底葬送了日本人对于这场规模空前战役的构想。然而我们今天会看,会发现这些偶然之中处处是日本人自食其果的影子:
- 南云忠一在进攻中途岛陆地还是攻击美军舰队上屡屡变换决定,致使了这次换弹指令——还是由日军对于战役总战略上的模糊不定造成的;
- 南云忠一对于超视距作战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发现敌军和进攻敌军的时机把握有很大的问题——南云忠一本身为水雷战专家,而真正的航空专家山口多闻提出的意见也没得到采纳;
- “岚”号驱逐舰的反潜任务被美军飞机发现,是一种日本的无奈,也是双方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水面下实力差距的侧面反映,日后日军“大凤”号、“信浓”号航母的沉没也是这一实力差距的印证;
因此,我们稍作总结可以得出:这些偶然背后,是一步步由必然走来,而这些必然,就是日美之间无法逾越的综合实力差距。
五、综合实力的差距
如果非要直接给两者实力的差距作个显而易见的比较,那么就拿同年五月份的珊瑚海海战来讲:
珊瑚海海战,日美首次海空大战,日本凭借实力上的优势,击沉“列克星敦”号航母,重创了美军主力“约克城”号,而自己这边,“祥凤”号沉没,大型航母“翔鹤”号同样也是重创。然而同样是返港大修,“翔鹤”号一修就是半年的工夫,以至于这艘关键的大型航母错过了参加中途岛海战的机会,而“约克城”号的修复工作,尼米兹下了死命令,72小时之内就得让这个巨兽出港,结果想不到的是,在全岛维修人员连着在港里又是在航程中的没日没夜的大修大补,“约克城”就这样奇迹般地出现在了中途岛战场上,就连双方的很多将领都深感惊讶。虽然此次战役中“约克城”号被击沉,但是他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jpg-reasonsong)
这就是工业上的实力差距。从后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日本穷兵黩武了二十年的航母部队,到彻底投降那一天共下水了25艘航母,而美国的战争机器一运行起来,到围攻冲绳岛时,已经可以具备上百艘航母的空中打击实力(这还不必说他们强大的战列舰炮火)

工业只是一方面,在管理上,美日两军都出现派系之斗的情况,美国选择由尼米兹这样一个后人评价情商极高的全局统领者去带队,他在用人上也是多多益善,各显其通,无论是哈尔西的勇猛还是斯普鲁恩斯的低调沉默,尼米兹总能让指挥层处于适合且稳定的状态;
.jpg-reasonsong)
反观日本,山本五十六与海军军部产生过分歧的很多问题恰好都成为了日后日本实力透支的预兆。在一线指挥上,不精通航空战的南云忠一在“辈分”的优势下成为舰队操盘手,航空专家山口多闻郁郁不得志最终甘心与舰共存亡,这些无疑是咎由自取。
在战术上,上到山本五十六下到日本海军士兵,依然没有视航母为绝对海战主力,而遗存着“巨舰大炮”时代的战列决战思想。以中途岛为例,山本的排兵布阵兼顾着战列舰和航母,这一综合舰队才是实际上的日军主力,且与其余舰队相距又十分遥远。然而,这些主力战列舰的作用可以说丝毫没有发挥出来,不仅是这一场战役是如此,纵观整个太平洋战争,战列舰的存在感只在美军疯狂越岛作战时才小有体现。海空大战中的超视距作战讲究速度,讲究效率,而战列舰已经因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而彻底被淘汰。
而偷袭珍珠港后,美军战列舰主力全军覆没,某种程度上讲日本反倒帮助美军在战术上进行了革新。由于所有战列舰几乎都在自己家门口变为了废铁,美军利用逃过一劫的航空母舰探索了新一套战术,逐渐摸索出了与时俱进的战术打法,这成了美国在中途岛胜利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讲,日本的失败是必然。即使这场战役侥幸取胜,那么更多的“中途岛”也在等待着这个膨胀的东洋岛国。

总结:
日本战史学者儿岛襄曾经这样说过:“没什么比战争更能赤裸裸地展现一国文化和国民思想。”这话不假。
现在的一些军迷称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那次伟大奇袭为“上帝五分钟”,我认为,这五分钟就是一次赤裸裸的展现。不仅是那五分钟,对于这场浩大的战役亦然,对于这场旷日持久、人间惨剧般的战争亦然。
后来者剖析这场战役,自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战争的细节处,处处都是日本失败的伏笔:从计划的制定,到指挥人员的安排、情报工作、损管保障,直到工业实力、战术体系、一个国家的品性......
所以,我从细节中看到的这场战役,是一场残酷的大国博弈:本弱势一方步步紧逼,急于求成,本强劲一方乱中有序,沉稳平和。
而在这小小的差别之间,棋盘上的每一个棋子都预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一场属于弱者的悲剧。

2 条评论
摸鱼也要讲基本法 · 2019年11月24日 下午10:11
「军部内部资料」
Reason · 2019年11月24日 下午9:04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