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你会走进电影院?什么情况下,你会在流媒体平台上欣赏电影?
我们看电影,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是先有一个动机,然后行动。
观影,尤其是影院观影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休闲活动,更倾向于选择哪样的休闲活动,在各种情况下会得到各种答案。
观影和阅读时常会被一同提及。在这要特别指出,我们这里的阅读是一种狭义的约定,仅指阅读故事文学,尤指小说,因为阅读其他书籍和观影联系在一起显然是不太好的。像这样的阅读往往也可以被归到一类的休闲活动中。那观影和阅读有怎样的关系呢。
同时我们也会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将书籍和电影一起提及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它们都拥有“故事”,都是在“讲故事”。而电影和书籍在被我们一同提及时,两者有所重合的部分,或者是说使得我们将两者一同提及的部分,正是其体现故事性的部分。
想要讲故事,就要交代任务、环境、情节,但是书籍和电影营造故事性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书籍文字或可寥寥几笔,起浩浩荡荡之势;或可勾描点染,着虫虫草草之微。隔三两行便可有三年五载,可距三两页却不见得过了一瞬半秒。电影则不同,场景、摄影、音乐、表演都需要严格把控,稍有不慎就会对影迷们的体验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文字是很容易营造停顿的,只要在段落或一些环节上稍下功夫,就可以实现;而电影几乎不能制造停顿,在同一个场景下,即使设置了丰富的分镜,也很难给人停顿感,想要停顿,那就真的要在物理上进行停顿。
所以虽然电影相较书籍通过更多的媒介释放信息,但是释放信息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电影却不如书籍。这样观影时影迷们对电影的理解相较于阅读可以同步且一致,所以大家可以一起观影,只要影厅够大,总能放下更多的座位。而且,在一部电影的短短1~3个小时的时间里,要保证影迷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接收到电影所讲述的那个确切的故事和表达。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了——一种自动的连贯。也就是影迷在处于一种相当放松但是专注、不走神的状态下,要能够一口气不停歇最大限度的领会到电影的一系列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故事、情绪、内涵。这要求电影的设计要更加复杂,更加精密,去尽可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上面所说的任务,还要兼顾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这也解释了一般情况下我们观影的动机,就是我们希望在放松的状态下获得一些故事、情绪、内涵,还有一些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熏陶。
一部电影的躯干就是它所提供的故事,这个或这些故事中也许会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故事先要讲好。电影把我们放到故事里,让我们做一个目击者,所以电影需要通过再现故事的方式给我们讲故事。随着电影这一文艺形式的发展,也积累了很多电影制作的语法。比如三角形原理、运动镜头基本规律、电影的分句法等。但是故事就是故事,故事本身是不考虑会以哪种形式呈现的。电影制作的语法或针对于摄影,或针对于剪辑……都是为了更好地再现故事而产生的,而并不会针对于故事本身。一部好电影,首先需要一个好故事,然后再好好地再现出来。一部电影如果在制作上不犯错误的话,只要故事质量过关,就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如果一部电影在制作上很优异,但是故事质量低下,就会显得很空洞。同样,如果一部电影在制作上犯了错误,就会毁掉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故事。不过,现在的电影一般不会再制作上犯低级错误,而好的故事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我追求那种故事和制作上的双重卓越所带来的近乎完美的佳作,但不会苛求。因为我看的是那种自动的连贯,而不是像一个时刻保持挑剔的评论家一样,将自己抽离于电影所再现的目击感的节奏之外,点出所有的愤怒点。固然,电影是需要被评论的,时刻保持挑剔的评论家也是必要的,电影是需要进步的。
对于影迷来说,看电影的动机同时是爱电影的动机。我们享受这样放松的获得感,我们乐在其中,珍视光影所带来的情绪和内涵,惊叹于那种独特的美感。如果这样的获得感不及预期,我们会遗憾、会不满,但不会削减对电影的热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