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发了一篇的有负面情绪的文章(我非常讨厌自己在活悦中表达负面情绪),所以发一条其他文章,来平衡一下。

时间问题,这篇文章成文没有查询任何资料,其中可能会存在严重错误,还请包涵。

作为一名自认为的Philharmonic人,我听过了各式风格的音乐,数量和总时长并不短;我也浅浅地“发烧”了一下,了解了很多声学知识,是的,浅浅地“发烧”并不是去研究电源、线材等“声学魔法”,而是通过声学理论去更好地认识声音,从主观上觉得关键的能够提高收音质量的方面进行简单地升级;我还有幸去听了一些现场音乐会,有不同规模的交响乐、独奏还有合唱,场次数量很有限。

不过流行音乐演唱会、音乐节这样的音乐活动,我是完全未曾参加过的。因为它们的票价严重超出了我的认知,很多年里我都很难说服自己为这样的活动花如此多的钱。

音乐节对于摇滚音乐,甚至是流行音乐,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音乐节之于摇滚音乐,甚至要比酒馆之于民谣音乐更有依托者、哺育者的角色。在今时今日,民谣音乐,电子音乐再到更广泛的流行音乐都和音乐节产生了联系,更凸显了音乐节不可替代的地位。事实上,历史上很多音乐节成为了摇滚史的重要事件,对摇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深化。

直到今年的五一假,我终于也是有了一次音乐节的经历。

(由于音乐节是一个大概念,不同品牌的音乐节整体上都遵循这样的一个概念,所以我不会强调我到底去了哪个音乐节;下面会以乐迷视角去陈述音乐节,无关乐队和创作者,也无关文化和产业)

相同票档,不同票价,营造严重的心理不平衡

这节的内容,要把时间推回到音乐节刚刚开票之前,我下定决心要去该音乐节开始。

该音乐节的普通票档有着4种不同的价位,分为三种优惠和一个正价,每个价位价差为100元,也就是最便宜的价格和最贵的价格(正价)相差300元,正价本身是500多元。

这是让人有些不适的,作为一场户外的、没有座位的活动,500多本身已经不实惠,然后每一档优惠的价差如此之大,关键是即使是400多元的优惠也并不好抢。这样人很难安心去买正价票,而是会找人代抢优惠票或者是代等回流票(被退掉的票),非常麻烦。最终我是自己等到了400多元的回流票。

场地要求高,举办地通常偏僻,交通不便

音乐节由于需要大面积的平地并且要制造出非常震耳的声响,所以符合要求的举办地是很有限的。

这次音乐节的举办地距离市区大概80公里,而且交通很不方便,不驾车的话基本上就必须要乘音乐节大巴。也有些第三方的大巴,我看价格和音乐节官方大巴类似,那还是选官方的吧。

这个大巴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接人。上车后,由于前往活动举办地的车辆太多,大巴往往需要正常时间的两倍以上来抵达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内的环境会越来越闷,较长时间的拥堵路段意味着长时间的高频率加速减速。这个过程挺折磨的。

大巴通常是提供往返的,这很好。一般音乐节会在晚上十点左右散场,出口附近会瞬间聚集半小时前分散在场内各处的全部观众。对于乘坐大巴返程的观众来说,上返程车不会像上去程车那么容易。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排队,但是长时间的排队也会有“可以理解”和“难以忍受”两种情况,这就要看主办方的水平了。

令人高兴的是,返程大巴只需要正常时间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幸运地赶上了地铁,不然的话,就只能打车回去了。所以说提前判断一下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目的地聚集很多人一起打车的话,最好还是在下车之前就打车。

现场完全露天,天气会非常影响体验

不论“场馆”,论“场地”是音乐节的一大特征,这既可以是音乐节的魅力之处,也可以是狼狈之处。

经过一系列安检(这里需要做下功课,不能带的物品干脆就不要带),步入场地,就像是物理上的“步入音乐世界”了。大舞台、小舞台、各种临时搭建的商铺和服务点也都点缀着音乐节的IP,和舞台的风格毫无冲突。大片的空地,是观演区和沙发区,乐迷们在不同的地方聚集、游览,目的都是同样的——在音乐节这个活动中享受假期,以音乐的名义。你的所有感官,包括每一寸皮肤,都在接收这样的讯号——你身边的一切,都是音乐节的一部分。在观演区,乐迷们挤在一起,随着节奏雀跃、起舞,尽情地高歌、呐喊,看着乐队们卖力地演奏、演唱。这就是音乐节。

但是如果乌云遮目,白雨跳珠,那就很难从容体面了。因为需要长时间的站立,雨衣并不能完全隔绝雨水侵扰。说实话,如果是蒙蒙小雨,其实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是稍大一些雨的话,肯定是会一点点被淋湿的,而且会非常冷。更关键的是,如果要在台前听歌的话,就一定要一直站着,站在雨中。站在人群中,噤噤地,任雨水浸湿全身,不知道,还以为是来修身养性吧。不过下雨并不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灼日当空也并不舒服。不过啊,这也是音乐节。

人非常多,会有一定的卫生问题

因为是露天的嘛,同时沙发区还有露营属性,所以会产生比较多的垃圾。人比较多,场地通常使用移动厕所,数量有限,上厕所需要排队。不过这些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啊,被随意丢弃的垃圾是比较少的,人多厕所排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音乐节听歌是一件累差事,也可以是美差事

我这次参与的音乐节有两个大舞台,两个小舞台,相同规模的舞台的节目是不会冲突的,大舞台和小舞台的节目会有冲突。但这不管怎样都不会改变一个事实——频繁在舞台之间移动会超级累。不过在等待乐队登场的时候在观演区杵着,自然是最累的,移动下反而算是放松了?不过不管有多累了,在吉他声、鼓声、演唱声袭面而来的时候,没有人会不随之起舞吧。

如果你放弃近距离观看乐队表演,也放弃观演区的最优音响效果的话。可以一直在沙发区待着,沙发区正对大舞台(两个大舞台都有沙发区),沙发区前面有大屏幕和音响,也可以获得不错的享乐和收音体验。和朋友们酣畅淋漓地交谈,整点薯条零食,卧在沙发上,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如果有喜欢的乐队在小舞台,那可能就只能暂时离开可爱的充气沙发了。

也有很多乐迷会选择在自己尤为关注的一些乐队去观演区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在其他乐队表演的时候就在沙发区养精蓄锐,美美听歌,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节*

这个部分是本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上面诸多的不利因素存在,音乐节仍然广泛存在,甚至仍然大受欢迎,逐渐吸纳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

可以想象的是,在数字音乐的技术不成熟的时候,现场感受音乐的体验是远超于各种其他方式的。但是现如今数字音乐不管是在制作上还是传播上都已经很完善了,那么体验现场音乐干嘛呢?这里说“现场音乐”无意间把概念放大了,因为音乐节的核心特征就是“现场感”,也就是“身体接受音乐”而非仅仅“耳朵接受音乐”。单就“现场感”而言,音乐节的体验在各种“现场音乐”的体验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在音乐节中,鼓、电吉他、电贝斯等配器的存在感会被大大提高,人声的占比相较于“非现场”的情形是会弱一些的。由于音乐节的舞台是完全开放的,所以喇叭会“肆无忌惮”、“功率拉满”,声音是通过纯粹的能量来传播的。那些动次打次的鼓点、那些嗡嗡嘟嘟的Bassline会轻易地撼动你的全身,那些绵延的电吉他尖叫会像眼镜蛇一样迅猛而有力地袭来,一股脑地挤进你的耳朵里。虽然名字是音乐节,但是舞台艺术是不局限于音乐的,灯光装置所带来的节奏感也能很好地带动情绪。这样的体验是在其他场景难以复刻的。

在音乐节这样的现场体验下,歌曲的感受会和非现场收音有很大不同,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现场感之外,会发现歌手一些有特点的唱腔能够更好地与伴奏相结合。在非现场收音中,这些独特的唱腔往往会显得有一些突兀,有一些怪,但是在音乐节现场这种感觉会被大大减弱。歌手的声音更像是一件配器,更高的自由度和更高的可接受度在这里得到了对齐。对于一些大胆的演奏、不那么清晰的旋律线,同样不会显得太唐突,音色、旋律、节奏等属性能够更好的融合,不会有明显的木桶效应,只要整体上的感觉还ok,体验就不会差。同时,很多乐队或歌手表演的曲目相较录音室版的编曲会发生变动,如果单论伴奏的话,你听到的不会是同一首歌,会带来很大的新鲜感。再结合上一些舞台互动(小舞台上体验更加),沉浸感会进一步提升。因为体验得到了升级,所以每一支乐队一上来并不会演奏主打曲目,但是乐迷完全不会失望,随着乐队表演的进行,也会演奏更有热度的曲目,以达到氛围和情绪的递进效果。

乐迷们来到音乐节,完全脱离了日常的节奏,有着时间与空间的仪式感。乐迷在音乐节的体验与经历,尤其是经典曲目表演中乐迷们共同摇摆的集体欢腾,具有独特的事件性。这样一份特殊的音乐记忆,一定不那么频繁,则更凸显出它的独特,它的价值是很难衡量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音乐的无价不仅仅体现在其价值的珍贵,同样体现了它的友好性、普遍性和流动性。我们向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享受音乐:喇叭一放,耳机一戴,甚至,坐在餐馆的角落,穿梭于商场的繁忙,或者,感受一下在耳畔撩拨的风。音乐体验没有完整或不完整,音乐节也不是乐迷的必需品。每一个乐迷都是最忠实的乐迷,音乐的价值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乐迷积攒出来的,不管是在商业上,还是在音乐本身。音乐本就是无数种振动的一个子集,有了乐迷,这个子集便有了“音乐”这个名字。

分类: 音乐

Reason

在漫漫梦路上踽踽独行的人……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