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来临,许多的电影定档国庆,昨天去观看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选材可谓是根红苗正,个人感觉卖点十足,怀着期待的心情看完电影后觉得与想象中的差距大了一些,有泪点也有槽点,在此分享一下我的观影感受。

首先,情节跌宕起伏且丰富。这部片子的情节还是很令人揪心的,其中前挡风玻璃碎掉,副驾驶半个身体被吸出去,可是机长和副驾驶都保持冷静的态度,凭借过硬心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冷静处理,化解危难这一段让我印象深刻,这一段,我觉得是整个影片最揪心的一段。

其次,人物所展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机长对于事情的严谨,认真仔细的态度,遇事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以及全体空乘人员熟练的专业知识都是值得学习的,只有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你遇到事情才能够处变不惊,在危难时刻甚至可以拯救他人。

然后,这部影片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例如,对于服务行业的偏见,就像影片中,一位乘客对于空姐这份职业的偏见,认为空姐不过是一种服务他人的下等人,这种表现不止体现在影片当中,这更是社会的射影。

再说说其他方面,整部影片感觉内容不够,我能理解中国机长为什么会塞一些没用的剧情,因为8633从玻璃炸裂到备降成都,前后只用了30分钟左右。30分钟的危险在电影中已经扩大到一个小时了,所以能感觉得到关晓彤陈数等家属是为了凑时长存在。因为凑时长的人数太多,所以才感觉故事散,没有凝聚力。个人认为除了家属的戏份,也是有可以拍的部分的。

例如: 空姐们,除了袁泉,其他空姐存在感太低,似乎总在比大拇指。遇到危险,她们很忙的,她们要教很多人带氧气面罩,要安抚乘客,还要教大家怎么做防撞准备。电影里空姐的存在感还不如家属的存在感强呢。有些许的削弱。

还有就是当遭遇了危险,影片可以有更多表达,但影片却完全断开了惊险表述,更多的镜头则放在了客舱吵闹、驾驶舱凝重画面上,这样一直惊险感就有点泄气,而且戏剧张力也越发薄弱,一些紧张制造没靠演员而是靠监控者的惊呼达到的。

当然这也可以,至少保持了观众提心吊胆的心情,可就当观众正沉浸在不算很惊险、但还行的氛围,以为后面会更波澜不惊的时候。

突然间,飞机平稳落地了。

是的你没听错,两小时的电影在一小时多点就解除危机了,我多次拿出手机查看时间,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四十多分钟,难道还有更深的悬念?事实证明我想多了,接下来的剧情基本都是废戏,那就是强行煽情、强行贴近主题,然后机组一行人他抱着他哭、他抱着你哭,一圈下来过去十分钟了。然后各自回家抱亲人哭,十分钟又过去了,这个时候还有二十分钟,然后他们又聚会、又唱歌花了十分钟。这俨然变成了温情剧。

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是烂片,烂的稀烂,个人感觉没那么严重,但看完电影之后我也有着一些疑问

第一个疑惑地就是在驾驶舱玻璃碎裂后,特地给了一个镜头,是玻璃碎片掉落入飞机发动机的镜头,飞机发动机立刻冒起了浓烟,我开始以为这是个伏笔,结果飞机后来飞到了青藏高原,又从青藏高原飞回成都,飞机的发动机一点事都没有,如果不为了埋伏笔就让人不理解这个镜头的意义何在?只是让人增加紧张的情绪吗?

第二,在准备回到成都机场降落的时候,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决定穿过云层,就在穿越的途中有冰雹落下,驾驶舱的玻璃碎了一块,冰雹应该是能进入驾驶舱, 但驾驶舱居然一点影响都没有。如果驾驶舱以800公里的时速下雨或者冰雹,什么后果大家应该是可想而知的,但影片中却并未体现出来。

第三,飞机出事后,温度骤降到零下四十度,客舱里并没有表现出冷,只有袁泉一个人发抖,还是因为紧张。所以我感觉电影的真实性不够。

第四,就是最让我疑惑的是,整部电影中根本没有向观众解释为什么玻璃会破碎。 电影中完全没有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的过程,缺少一个对乘客,对电影观众的交代。

这部电影也有感人的情节,包括空姐在客舱内安抚乘客,劝解失控的男乘客。

所以实话实说评价这部电影。基本就是及格有余惊喜不足。

下面附上电影的真实背景故事(部分转载自网络)

媒体此前报道,8633航班机长刘传健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在向ATC报告后不到一秒钟,便“听到‘砰’的一声巨响,转头看到副驾驶半个身子飞出窗外,随之飞机开始下落、速度增加。”

刘传健接受采访时,详细回忆了事发时的情景——

刘传健:在第一声爆炸之前整个前期没有任何异样。

记者:你说出现了一声爆炸?

刘传健:对,巡航过程中发生了一声爆炸。

记者:突发的爆炸声来自哪里,你当时第一判断是什么?

刘传健:当时的第一判断就是发生了一声爆炸,爆裂的声音,我和副驾驶同时发现爆裂的时候有异样,我们马上会做检查就感觉不正常,同时发现副驾驶前挡风玻璃裂纹了。

记者:当时爆炸声音有多大,给我们描述一下声音的感觉?比如过去爆米花那些东西是那种声音吗?

刘传健:对,爆米花这个声音,至少有这个声音。

记者:声音那么高,在密闭的空间,这个分贝非常大了。

刘传健:对,当时一下,很惊愕的一种状态,所以我的动作后面非常快。

记者:但是在这种应急反应下,对你而言作为机长你第一个要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刘传健:摸,用手感受我们玻璃的情况,就像我刚才前面讲的一样,我们玻璃有好几层,各层的结构不一样,如果外层,中层,它有三层玻璃,如果是里面,书上写了,有裂纹,告诉我们它的受力层受到破坏了。

记者:您当时用手摸玻璃当时感受的状态是什么?

刘传健:有划手的感觉,我是用手指轻轻摸的。

记者:就是有裂纹吗?

刘传健:对,有裂纹,就是划手,割手的感觉,我知道肯定是里面一层坏了。

记者:内层坏了,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刘传健:意味着飞机的承受能力下降了,但并不一定坏,我的教科书告诉我,它承受力会减少。

记者:你和副驾驶有交流吗?

刘传健:没有交流,这时候我第一下,拿着话筒同时下高度,我跟我们空管说我要下高度返航成都。

记者: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

刘传健:它承受力受到破坏,可能飞机就有故障要发生。

民航客机的风挡玻璃通常有外层、中层和内层三层,而且其韧性和抗压能力是普通玻璃的两三千倍。一般理论认为,即使内层玻璃破裂,中层和外层玻璃仍能抵挡机舱内外两倍的压差。但出于职业敏感,来不及和其他机组人员商量,刘传健迅速做出了立即返航最近的成都机场的决定。

记者:当时离成都有多远?

刘传健:大概有150公里左右。

记者:是已经超越成都了还是没到成都?

刘传健:过了过了。

记者:过了成都100多公里,返航成都。

刘传健:对。

事后看,从事故发生的那一刻起,每一个决定都至关重要,每一秒的时间都变得弥足珍贵。因为对于高速飞行中的飞机来说,稍微的犹豫不决都会让飞机在短短的时间里飞出更远的距离,使下一步的自救变得遥不可及或根本不可能。刘传健调转机头,同时抓起话筒向地面管制部门发出“风挡裂了,我们决定备降成都”的信息。

记者:塔台的指示呢?

刘传健:没有。因为我把话报完,刚刚说完话可能他就关了,但是这时候整个玻璃就爆了。

记者:就在报话的那一刹那?

刘传健:对,我说完可能还没有完的时候,这时候就爆了。爆了三次,没有反应了当时,肯定是应激的那种情况,可能当时我就当我睁开眼的时候。

记者:你是想第一本能保护?

刘传健:没有保护,我根本没有想到它会爆炸,可能就是听到一声,本能眨一下眼或者什么的是这样的,当我睁开眼看到他的时候。

记者:看到副驾的时候?

刘传健:对,都已经挂在那儿了。半个身体是在窗外的。

记者:当时的状态是整个下半身都在窗外,还是上半身?

刘传健:上半身,上半身在窗外。

记者:上半身不是有安全带和固定吗?

刘传健:我们的副驾驶在巡航过程中,我们是可以放松一点的,然后他就只系了这个腿部的安全带,没有系那个肩带,所以他就被往外吸了,爆炸的时候内外是有压差的,当时压差是七点几。

记者:人会马上被吸出去?

刘传健:一下就出去了。

记者:但是对那个时候来讲其实你内心有多少把握?

刘传健:其实那时候我真没把握,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是喊完了,完了。

最终飞机也是平安降落,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平安着陆,堪称奇迹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