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是评影史top,这里就按完全主观的“对我个人的意义”来讲了。相应的,比起艺术性质的影评,它也会显得短一些。

Amadís de Gaula 的最爱片单:

【最爱Top5片单系列】浙大学子倾情讲述钟爱电影

本篇文章系投稿之作,活悦仅提供展示平台

第五名:《我在雨中等你》

———一个能让很丧的当代大学生内心微微触动的老套情感故事

赛车手、通人性的狗、典型的美国式矛盾、老套的感情挫折…

影片可能显得有些平淡,甚至要靠创造出一条狗的幻觉来给节奏求变并埋线,但结果来看,这是成功的。

每个人都是“伟大”、“平凡”和“失败”种种概念的集合体。生活也是各条线交织的混沌乐章,总之这部电影的温柔,能让长期愁眉苦脸的我们,看到未来也许“成功”过,但也仍然愁眉苦脸的样子,然后笑一笑。

男主的幸福,是“经验”的幸福、那种在结尾看过去种种不幸都消解的幸福,纵使过程肯定免不了痛苦。

海德格尔说,人的生命就是“向死而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向所爱之人告别,那么能像他那样拥有完美的感情和忠实的伙伴,可能就是每个人“在雨中追逐”的生命之旅中,最大的幸运了。

对这种老套的剧情片(很多电影可能讲得比他好很多)附带有这么多的主观判断,可能是因为这是我在杭州看的第一部电影,英语课上放的。老师没有像其他班级那样选择漫威、DC的爽片,让我在某种意义上敬佩她的审美。

第四名:《星际穿越》

———仰望生命的星空,触摸意义的边界。

时空是意义无限的诞生地,还是生命唯一的可悲舞台?星际穿越大开大合的时空视角和目前看来可能有些“生硬”而充满旧时代科幻特点的想象设定让这部电影在目前的视角下永远充满着反思性。

新文化的进化中,“太空”元素近日又火了起来,只不过代表着某种“静默”“抑郁”和“迷幻”。而在光年为尺度的故事里,人生命的意义和在时空旅途中交错东流的时间,是否还会带有伽利略年代的好奇、太空竞赛年代的激越,和种种平庸科幻中强调的使命感呢?

很可惜,由于这部电影的伟大,它也被“文青”们不可避免的符号化、扁平化了。

有个我认识的人,在论坛里po出了最近电影院复工复映的片单,大呼“气死了,不用去看了”。当她在有人告诉她《星际穿越》也将复映时拿一套豆瓣饭圈化的语言大谈“叙事”、“关怀”的时候,我却实在想不明白这个能欣赏它的人,为什么不能接受《阿凡达》和《流浪地球》。

有时候,Art for art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对于某些大喊着“我看来《霸王别姬》不如就出一个删减片段的重映”的“艺术爱好者”来说…

说回《星际穿越》。它作为科幻电影顶峰的荣耀无需多言,在电影的结尾,人类第一次做出了对超越三维空间的环境的描摹尝试。书柜后面的世界,会不会就是比我们所处的时空里的一切真理都更高级的形式呢?

枪手与农场主的故事可能会更“细思恐极”,但不在仰望星空的同时直面这些,生命中烦恼琐事思考是不是也略显得无趣了些?

第三名:《美丽人生》

——让我知道,这世界就是这样。

热衷影视艺术的文艺青年们,很少会有不对现实世界感到那种“无力感”和“魔幻感”的。我这种人,往往他们也当作“自己对自己投降的loser”而看不上。但我真的希望,他们能看懂《美丽人生》。

圭多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间自己的书店,圭多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他生命中的两个天使。人间的事,往往都是这样,在时代的沙变成大山压下之前,永远不会有人可以真正描摹出权力、暴力和政治强制力的恐怖。但既然你现在还活着,你就有义务去见证下一刻。只有在所有的境遇中都保持一颗体验“美丽人生”的初心,才能让自己或者自己所爱之人的世界永葆美好、继续相信。

坦克开来的那一刻,他被代表着当时的正义和公理——世间美好——的战士们高举起来。那一刻他一定在明白了父亲没有告诉他的事情的同时,接住了父亲对生活炽热的爱。

他将不会诅咒命运,他将不会在无用的夜里矫情和痛言“魔幻”。他的经历可以说比现在高喊着魔幻的所有人的都魔幻,但他一定会寻得他内心的平静,在那里将有属于他的美丽人生。

第二名:《流浪地球》

———我至今不长的人生岁月里,最绚烂的一年的开端。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作品本身的价值可能还没有球吹口中的那么“伟大”,但它本体之外的意义,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讲,绝对是划时代的,对我个人而言更甚。

刘慈欣的作品里爱用“纪元”这个概念,来给他那种特有的快速大信息量设定落地,并让读者的思维永远在仰望、环视并跟着他探索。如今,全球震荡迷茫中,春节又一次过去,回忆起那个大年初一爆满的滨海万达广场,刚刚进入“瘟疫纪元”的新人类们,怎么不会怀念那个经济、文化、政治的“黄金时代”。

电影里用深沉的悲悯和坚硬的情怀默默写下的预言们在电影之后一件件呈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理,可能还是注定得用更大的代价去辩明。

从《流浪地球》开始,到2020年1月中旬我坐着最后一批正常运行的火车回到天津,这一年的激越和沉默、相遇和别离,在我们这一代每个人的主观上都像《全球灾难与流浪地球计划》一样宏伟、而同样是这一年里意义的终结和重建、时代与时代的交替,也都像《开启新征程》一样令人有着那种兴奋和使命感交织的不安。

时至今日,那时在电影院里以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开启自己的黄金年代的他们,都仍然在这个地球的天南地北,像一座座行星发动机一样,尝试着再次点燃属于自己的价值之塔顶端的木星。

第一名:《血战钢锯岭》

———它让我知道一件事:只要人真正想做到什么,就一定行

与更多涉及此类主题的电影恰恰相反,《血战钢锯岭》之中,枪伤的严重程度和枪弹的威力被刻意地有所夸大,但这种适当的“矫枉过正”恰恰给了被“第一滴血”和“战狼”式的作战场景喂腻了的观众以耳目一新的“真实感”。

这部电影跟我高中阶段的考试总是在某种意义上相联系,但一开始完全不是一个“励志故事”。

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在一次期中考试前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形成了一个在考试前夜看电影的习惯(也许是为了在够长的时间里把思维放出来不去想考试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次看《血战钢锯岭》,看完后热血沸腾,感慨“不愧是有志者事竟成!”然后就激动地去考试了。

考试结果是,我就跟第一批冲上钢锯岭的美军士兵一样,牺牲的横尸遍野,还存活的都在死亡线上挣扎—那次我考出了12年学习生涯的最差成绩:数学14分/120。

时间过得倒是挺快,最后一次在考试前看这部片,是高三的某一次模拟了。那会儿心态还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然而在某个中午等待下午英语考试的当儿,又打开了这部片。

我不记得那是第几次模拟了,事实是三次模拟中的前两次(最重要的两次)我都考得很一般,而很可能就是这前两次中的某一次的事情,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什么buff加成。但突然一种时间线上的回溯神奇地出现—似乎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真的像德斯蒙德一样即使仅仅是抱着“再救一个”的信念,也独自走完了很长的路。

而终究,一个人真正想做到什么事的时候,他就一定会做到的。这是一个粗浅的真理,来自一段没什么意思的泛滥的学生时代的故事,但每每想起来那部电影中的那场伟大的战争,和德斯蒙德·道斯和他的同伴们怀着不同的信仰和一样的尊严一次次地战斗、牺牲、拯救,我都会可能略微中二地想起自己和更多一样的我们遇到过的挫折,像一个写作文的小学生一样,把这二者做一个形而上学的联系,然后在结尾回顾整篇文章,郑重地写下一个毫无新意的中心句。

但这就是我心目中的top1。

作者介绍:

QQ号:2050269884

QQ昵称:Amadís de Gaula

2019届塘沽一中毕业生(没错就是去年最辉煌的那届),高考文科成绩优异,现就读于浙江大学,此次应邀投稿。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